【权威注释】《论语•宪问第十四》第卅四章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对孔子说:“以恩德回报别人的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拿什么回报别人对你的恩德?以正直回报怨恨,以恩德回报恩德就好了。 ”
以德报怨:此四字见《老子》书。《论语》二十篇,无及《老子》其人其书者,有之,惟此四字,可破后世相传孔子学于老耼之浮说。殆是当时有此语,后为《老子》书者所取,非或人引《老子》书为问。
何以报德:以德报怨,若为忠厚,然教人以伪,又导人于忍,否则将使人流于浮薄。既以德报所怨,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为报?岂怨亲平等,我心一无分别于其间。此非大伪,即是至忍,否则是浮薄无性情之真。
以直报怨:直者直道,公平无私。我虽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君子无所往而不以直道行,何为于所怨者而特曲加以私厚?
以德报德:人之有德于我,我必以德报之,亦即直道也。然德不论厚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若计较厚薄以为报,是非以德报德,乃以利偿利矣。此又小人之至私至薄,非所谓报德。
本章之言,明白简约,而其指意曲折反复,如造化自然之简易而易知,又复微妙而难穷,其要乃在我之一心。我能直心而行,以至于斟酌尽善,情理兼到,而至于无所用心焉。此真学者所当深玩。
孔子平时讲仁,讲恕道,因此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德是恩德,怨是怨恨。人家待我不好,使我怨恨,而我却以恩惠报答他。
孔子反问这个人:“何以报德?”以德报怨固然好,但如另外有人待你有恩德,你用甚么报答呢?如果还是以德报答,那就不公平。所以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是正直,既不以德报怨,也不以怨报怨。例如你是法官,审判一个犯人,他正是你的所怨者,而你以正直的心情来量刑,既不特别减轻,也不特别加重。这就是以直报怨,可以算是恕道,而对于以德报德来说,自然得其平衡。
以直报怨,无过,无不及,正合中庸之道。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德,谓恩惠也。 子曰:“何以报德?言于其所怨,既以德报之矣;则人之有德于我者,又将何以报之乎?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于其所德者,则必以德报之,不可忘也。或人之言,可谓厚矣。然以圣人之言观之,则见其出于有意之私,而怨德之报皆不得其平也。必如夫子之言,然后二者之报各得其所。然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则又未尝不厚也。此章之言,明白简约,而其指意曲折反复。如造化之简易易知,而微妙无穷,学者所宜详玩也 。
达得怨亲平等方是“直”;若见有怨而强欲以德报之,正是人我是非未化处。怨宜忘,故报之以直,谓不见有怨也。德不可忘,故报之以德,谓知恩报恩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