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什么?3个方向开启你新的拍摄计划

袁洁 中国摄影出版社
新的一年,想好拍摄什么了吗?对于很多摄影者而言,专题的选择和确立是老大难,一直困扰着自己。《来!这样学摄影》作者袁洁,从三个专题方向和案例入手,为你新一年的拍摄计划提供些许思路:
学习了这么多,你需要做的就是开始执行自己的项目,但拍什么呢?就组照而言,给大家一些选题的大方向,至于细化则需要你自己来完成。
对于初学者而言,你可以从下面三个方向来入手考虑自己的专题,每个我都会举一个案例:
第一个方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包括地域、民族、传统节日;
第二个方向: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事件或现象;
第三个方向:生活——一个群体或者某个个体的生活阐述。
方向一
第一个方向是很多摄影人进行专题创作的首选。当你不知道拍什么选题的时候,拍摄自己的家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故土的理解可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不同时期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当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建议我从拍摄家乡入手。中国正在快速发展与转型,家乡的变化值得每位摄影人关注。我决定从自己的家乡新疆拍起,于是有了下面这组作品。
新疆长久以来都缺失城市的影像。一提到新疆,人们所能想起的大都是喀什老城中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和类似天堂一般超现实的风景。这是人们对新疆的普遍认识,它非常概念,但在我看来它并不真实。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眼中的新疆并非如此,新疆城市中的维吾尔族人的生活状态并非如游客们所记录的那样。
《克拉美丽》,袁洁/ 摄影。左图:米兹班,25 岁,新疆艺术学院学生,2010 年。右图:米娜娃,51 岁,二机厂社区员工,2011 年。于是,我用三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克拉玛依市的50 多个维吾尔族家庭,他们大都住在高楼中,说标准的汉语,在企业有正式的工作,有的还是单位的领导,有的是艺术院校的学生,家里的装饰欧式而现代,舒适而奢华的家庭氛围远超出我的想象。城市中的维吾尔族人民其实并不住在葡萄树下,他们和内地的人们一样,努力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作为一个新疆人,我对维吾尔族的认识也长期固化和概念化了。选择拍摄家庭是因为“家”是一个很国际化的词汇,这些影像展现出的并不是关于有钱或者没钱的概念,而是关于“家”的认知,他们是克拉玛依这座新兴城市的建设者和主人,也是新疆现代化进程的受益者。
上图:伊米提和妻子阿依古丽,社区保卫,2011 年。下图:孜来汉与阿布来孜,2010 年。袁洁/摄影。方向二
第二个选题方向可以锁定社会题材。对某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这比较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纪实摄影的概念。记得每次给年轻学生讲战地摄影师时大家都容易激动,恨不得马上起身赶赴阿富汗等战场。这种正义感虽然没错,但也要考虑现实情况,投身社会题材的拍摄不一定非拍战争和苦难,生活中的很多话题也能反映出很深刻的社会内涵,而且它们大都就在我们身边。比如一个小小婚介所的专题摄影就能反映出我们今天社会的诸多问题。和战争相比,这类软性的社会题材同样非常有影像价值。比如摄影师李向东拍摄的这组《大工业时代的记忆》就是如此。
《大工业时代的记忆》,李向东/ 摄影。在大概八年的时间内,李向东在选题上锁定自己的家乡南通。南通是张謇留下的近代工业的典范城市,由于改革转型,很多百年老厂和大型国有企业都已流失和废弃。这些工厂都曾经辉煌过,现在却经营惨淡、无人问津,并可能很快就被后人淡忘,于是他想用摄影的方式留下那些曾经辉煌的记忆。
这组作品所采用的呈现方式是传统的黑白胶片,作者用哈苏120 相机拍摄,传统的胶片摄影非常有助于呈现画面的细节,而摄影师认为胶片的细节与怀旧的质感及工业主题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传统胶片有一种实物的质感,这要比数字影像更有助于对记忆的承载。每一张照片都锁定一个场景,因为大部分工作场景长期被废弃,导致早已经落满灰尘,植物攀爬在四周,虽然全组照片没有人的出现,但又满是人的痕迹,这种孤寂感与当年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虽然这组作品是一组建筑和静物作品,但题材承载出的社会问题是厚重的,足可以延伸出许多当代话题。
这些人像是李向东拍摄的南通当地的百姓,除了摄影的内部价值外,这些照片也拓展了摄影的外部价值:用影像连接了人与人,作为礼物更作为纪念而存在。关于创作选题我与李向东聊过,他说:“我觉得在什么城市,就要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总会找到可以发掘的亮点。选定的题材不管别人拍过或没拍过,都要脚踏实地去坚持。过程中不要考虑怎么去获奖,既然是爱好,就不能有太功利的想法。如果你拍摄的确实是好作品,总会被别人肯定。不管别人拍啥,你自己想好了就去拍。比如我在南通老街拍了10 年,所拍摄的很多是七八十岁的老人。照片都是冲洗完以礼物的方式送给他们。后来,他们中有人去世,用的遗像就是我给他们拍的那张。”
方向三
第三个选题方向则更为日常,如果你对拍摄文化和社会都没有兴趣,那就拍摄自己的生活吧,建议拍摄生活就从个案着手。中国摄影师焦波的《俺爹俺娘》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创作,这组作品看似是记录不起眼的普通百姓生活,但这个小家庭背后能演绎出非常深刻的话题:现代农村生活的变迁、老一代中国夫妻的感情模式、中国的孝道文化等。
任何一个小的个案背后都有其社会价值,以小见大正是这个道理。再来举个当下的案例,组照《怀孕日记》我非常喜欢。摄影师魏尧用图片故事的方式记录下了爱人JUJU 怀孕的整个过程,近10 个月的记录可谓张张都充满着爱。这组照片以时间线索来展现叙事,从发现怀孕到孩子最终平安出生的整个过程,摄影师都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这组作品在凤凰网的《在人间》栏目刊登时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魏尧和JUJU 的故事还上了央视。这一对80 后的小夫妻并不特殊,他们只是众多年轻父母中的一对,但这对小夫妻的故事又颇具现实意义——在生命责任面前,年轻的母亲与父亲充满了牺牲与勇敢,这点绝不亚于他们的父辈。
《怀孕日记》,魏尧/ 摄影。本组作品发表于凤凰网“在人间”栏目。在题图画面中女主角JUJU 正在面带痛苦地看着自己的肚子,肚子里的双胞胎让第一次做母亲的她痛苦难耐,但又只能强忍坚持。这张题图选得非常好,它直指主题,暗喻了母亲在怀孕过程中的艰辛付出。组照第一张照片是验孕棒的特写,怀孕成功带来的喜悦开启了一个看似普通但对个体而言又非比寻常的百姓故事。故事最后一张照片是JUJU 抱着龙凤胎在产房里的母子合影,这张照片为专题做了一个绝美的总结,和题图的那张照片相对比,这10 个月的辛苦换来了两个鲜活的生命,一个母亲得以重生。
生活方向的选题考察的并不是拍摄技巧,而是摄影师是否有心,如果你不知道拍什么,就请选择拍摄家人、同事、朋友,甚至拍摄自己吧。譬如,孩子的高考岁月,或是拍摄自己的某个兴趣爱好的养成过程,甚至可以是一次旅行的影像日记……选题不在于要多么特立独行,而在于深入程度和完整程度。无论是文化、社会还是生活,只要坚持1年以上,任何专题都会在时间的积累下慢慢发酵出价值。
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一场修行。发现选题,执行选题,呈现选题……摄影师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的所有努力最终会回馈给他。我总说好的摄影师应该是这个时代的观察者,他们为这个时代书写,只不过是用照片的方式,专题组照是摄影人对自己、对社会所能给出的研究报告,多年之后可能他们人已逝去但作品还会保留下来,还会继续发声,而这就是作品带给创作者的最大幸运与回报。
图文摘自
原标题:《拍什么?3个方向开启你新的专题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