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其实也有很多缺点?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7000字 阅读需要18分钟
前几天,有一位历史教授受邀到武侯祠讲座,所讲的内容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忠心耿耿之外还有很多缺点,比如治理蜀汉时有穷兵黩武的嫌疑,把蜀地从一个天府之国治理成了益州疲敝。结果讲座的预告刚发出来,就引得了诸葛亮脑残粉们强烈反对,在这群人的压力下讲座被迫取消。
◇ 图为相关新闻截图
咱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过所谓的“饭圈”,就是一帮年轻人狂热的追星,不许说自己的偶像任何不好,一旦谁说了偶像一点负面的话,这群人就群起而攻之。这些年饭圈的势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娱乐圈了,狂热的脑残粉们开始把历史名人当成自己的偶像,比如网上就有一帮人管秦始皇叫嬴政哥哥,认为他扫清六合一统天下实在是太帅了,完全没想到秦始皇把所有秦国的子民都当耗材,不是去打仗就是去修长城。
◇ 图为某视频网站上关于秦始皇的播放量与评论
今天,诸葛亮也成了他们眼中不容“抹黑”的历史人物。其实诸葛亮在官方和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是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逐渐神化的过程。那么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形象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能不能把被“神化”的历史人物的“黑暗面”讲出来?历史饭圈化,脑残化,又对我们有啥危害?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话说,公元234年,在第五次北伐的征程中,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线骤然离世。约莫30年后,魏国邓艾率大军偷渡阴平,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等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天下三分归一之后,作为统一王朝的晋朝,就开始了历史的宣传工作。
◇ 图为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不过,对于西晋统治者来说,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评价蜀汉丞相诸葛亮。如果狂贬诸葛亮,说他是业余军事家,那么和这个业余军事家诸葛亮对阵几十年的司马懿水平得多次?司马懿又是当今圣上晋武帝司马炎的亲爷爷,这么拐着弯骂自己爷爷肯定是不行的;可一味的夸诸葛亮也不行,要知道诸葛亮北伐,骑脸输出的对象恰恰就是自己的亲爷爷,和本朝一众贤达的先人们。万一给诸葛亮一顿夸猛了,自家祖先的脸还是没地方搁。
所以,一开始西晋官方在讲事实的同时,尽量加入一点歪曲抹黑的内容,比如说诸葛亮想要还于旧都,是“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在井底行军,在牛蹄子印里面走步,这个水平就别做还于旧都的美梦了;诸葛亮为北伐中原需要集中事权,就要说他“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看上去是在帮着新皇帝走一程,实际上是在玩弄权术。最过分的是西晋官员王沈说诸葛亮的死因是因为军队缺粮,导致他急火攻心暴毙,还有一首歌颂司马懿的诗写作:“亮乃畏天威,未战先仆僵”。那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是被司马懿的天威活活吓死的,这一番搬弄是非的水平和加利福尼亚的司马大师有一拼。
然而,西晋统一全国并不是靠纯武力统一,蜀吴两国都是大兵压境之时主动投降。蜀吴两地还有不少世家大族在当地拥有一定势力,你晋朝在史书上对诸葛亮黑个没完没了,原来蜀汉政权的官员肯定心怀不满,东吴的官员也难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所以这话还得收着点说。再加上西晋统一后不久,朝堂之上已经显现出一片颓势。在五石散和玄学大行其道的环境下,官员们终日饮酒嗑药,无所事事。君臣在推杯换盏,莺歌燕舞的时候,都是“未闻经国远图,唯说平生常事”。那意思是,说话唠嗑没有国家长久之计,全是张家长李家短。这样一来,那个雄才大略的诸葛亮就引发了人们的怀念。
◇ 图为 裴松之注 陈寿《三国志》 书影
在这样的背景下,统治者们想了一个比较折衷的法子,对诸葛亮进行有限度的赞美,比如原来在蜀汉做官,现在在西晋当官的陈寿,就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把他比作管仲、萧何,这是对一个宰相的最高评价了。但后面又补了一刀:“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是批评诸葛亮连年兴师北伐都没成功,看来战略指挥层面不是他所长。并且,陈寿还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全文照录在《三国志》中,一字不删。整部《三国志》,哪怕是司马懿、司马昭的奏表都是节选,就诸葛亮一个大臣有这待遇。从这也能看出来,西晋朝廷一方面允许王沈这样的诸葛亮黑粉使劲儿黑丞相,另一方面朝廷又认可陈寿相对客观评价诸葛亮的《三国志》。这就反映了西晋在稳定蜀汉故地人心,与保全司马家先人脸面之间的平衡。但总的来说,西晋朝廷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非常克制的,没有一个劲儿的黑,也没有一个劲儿的捧。
◇ 图为东晋势力范围
等到东晋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时北方经历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世家大族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政权偏安一隅。如此狼狈的局面不由得让人思念“定要还于旧都”的诸葛丞相。正是在此背景下,诸葛亮重获当时士人追捧,同时南方王谢大族势力强大,在文化上享有较大的话语权,过去夸诸葛亮难免要贬低司马懿,容易引起皇帝陛下的不满,现在您都屁滚尿流的窜到到东南一隅了,贬低两句司马懿又能怎样?这样一来,抬高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就发展成了主流观点。那么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拿司马懿当成机关算尽的反派吧。比如“空城计”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等故事就在这时候流传开来。同样是在南北朝这一时间段,社会上普遍流行志怪小说,一些个神鬼妖魔的故事广为流传。诸葛亮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开始了神化之路,首先是乘坐素舆、戴着葛巾、手持白羽扇的经典形象就此定格。
比如在东晋孙盛创作的《晋阳秋》里,就出现了五丈原上,流星落入诸葛亮营垒,不久之后诸葛亮就去世的记载。以此隐喻他是星宿下凡,星落而命殒。这段记载也成了后世小说中,诸葛亮“点七星灯续命”的故事原型之一。再比如,同时代的神怪小说《搜神记》记载,诸葛亮在汉中建造了巨石构建的八卦形壁垒,则成为所谓“诸葛亮八阵图”的原型出处。这些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故事,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还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远超凡人的聪明才智。
◇ 图为诸葛亮画像
当然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仅在书中有记载,现实世界里还到处都有“孔明碑”。一般来说,这种孔明碑都刻着诸葛亮留下的预言,千百年后,大家回过头来看,发现现实情况跟诸葛丞相说的一模一样。比如说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派史万岁到西南地区剿灭犯上作乱的蛮夷,史万岁在平叛途中就发现了一块诸葛亮留下的纪功碑,石碑的正面记载了诸葛亮南征的丰功伟绩,但在这块儿碑的背面却刻着一行字:万岁后,胜我者过此。史万岁看罢拆了这座石碑,平定了西南的叛乱,西南蛮夷大为恐惧,不仅对隋朝称臣纳贡,还给史万岁勒石记功。这件事被记录在《隋书》中。不过,咱们仔细想想,这事儿有很多可以琢磨的地方,首先碑文上写着:“万岁后,胜我者过此。”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此后万年,只有比我本事大的人才能过这里;另一种意思是,“万岁”在这里并不是指“万年”,就是指史万岁这个人,即在诸葛亮之后,只有史万岁才能过。不管怎么解释,总之史万岁推倒此碑继续作战,然后就是所向披靡解决叛乱,并在原址立了一块更大的记功碑。
不过,在我看来啊,这个所谓的“诸葛亮纪功碑”很大可能是史万岁自导自演的。当年诸葛亮平定西南后,西南诸夷本来就把诸葛亮奉若神明。现在史万岁假托诸葛亮做出预言,再推倒诸葛亮纪功碑,并用一块新的记功碑取而代之,这本质上就是隋朝在经略西南时,为削弱地方传统权威、对边疆地区“去历史化”、树立中央统治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不成想,史万岁这场自导自演的政治表演,给了后人很大的启发,也从一个侧面神化了诸葛亮,史万岁之后,历朝历代都开始出现了“诸葛孔明碑”的传说。最搞笑的是,明朝刘伯温在诸葛亮的庙里看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三分天下诸葛亮”,木牌下突然掉下一块小牌,写着“一统天下刘伯温”。看来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打天下都是诸葛亮当初算好的,吓得刘伯温立马面如土色,恭敬地跪下,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 图为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从南北朝到隋唐,诸葛亮不光是这个人的形象被神化,这个人的内政能力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唐太宗在朝堂之上就曾提到,隋初名相高颎“公平正直,尤识治体”,哪怕是大唐建立了几十年,还有隋朝老臣称赞高大人。由此联想到历史上的名臣有如此好口碑的,只有诸葛亮与之相似。同时,太宗还对这些个大臣表示:“诸葛孔明小国之相,犹曰‘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诸葛亮一个小国的丞相,都能做到处事一碗水端平绝不偏袒,自己治理大国就更应该如此了。也是在唐朝统治者的推崇之下,当时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诸葛亮。比如杜甫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李商隐的“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温庭筠的“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等等等等。咱们翻阅《全唐诗》涉及到诸葛亮的诗作不下100余篇,其中出现在安史之乱和中晚唐时期的占绝大部分,其中原因也特别好理解,都怪当今天子昏聩无能,奸臣权宦一手遮天,致使国家凋敝,民不聊生。在没法指着他们鼻子骂街的情况下,这些诗人们只能用推举诸葛亮的方式对他们发出无声的控诉。
别看诸葛亮在唐代深受统治者和文人们的青睐,可到了宋朝初期,诸葛亮的形象就遭到了模糊化处理。因为北宋太祖赵匡胤名义上是接受了后周皇帝柴宗训的禅让,这和曹魏取代汉家天下的流程几乎如出一辙,所以官方叙事上愿意以曹魏为正统。可如果这时候反过来抹黑诸葛亮也不合适,毕竟捧他已经捧了好几百年了。要是这时候黑诸葛丞相,免不了遭到知识分子和民间的反对。于是,北宋统治者对诸葛亮就干脆冷处理,不黑不吹,晾在一边。
◇ 图为宋太宗赵光义画像
直到太宗时期,北宋一方面出兵灭了北汉政权,另一方面太宗皇帝想着一口气拿下燕云十六州。当时北宋最强劲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占领燕云十六州的辽国。不把燕云十六州拿下,北宋北方边境就无险可守,辽国的骑兵随时可以南下。整天面对这么个威胁,太宗皇帝还能睡一个好觉吗?结果,太宗皇帝两次北伐,回回被辽国打出屎,胡汉矛盾激化,尊刘尊蜀汉的倾向再次加强,追捧诸葛亮逐渐又有了现实意义。宋廷追封72名将,诸葛亮位列三国名将之首,张飞、关羽等次之,同时入文庙为“先儒”,成为极少数文武双祀的历史人物。特别是等到靖康之难之后,南宋朝廷沦为偏居东南的小朝廷后,其处境与当年蜀国的境地极其相似。而以正统自居的南宋朝廷,也和蜀汉一样发动过北伐。所以,无论诸葛亮的忠诚,还是他为了维护蜀汉正统地位,不懈北伐的精神,都非常适合宋王朝的胃口。
对于诸葛亮的种种行为南宋朝廷也有了更多解释,比如说诸葛亮协助刘备先后夺取荆州和益州,按照北宋文人苏轼的观点,这荆州刺史刘表和益州牧刘璋都是汉室宗亲,刘备这么做就是耍流氓。但到了南宋,大儒朱熹就觉得,诸葛亮辅佐刘备兴复汉室,这可是一项百年大计。为了这个伟大目标牺牲点其他人的利益也是无可厚非的,刘表和刘璋就是必要的代价。后来,宋朝官方还封诸葛亮为“忠惠仁济显应王”。长长的封号后面,是宋王朝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我相信宋朝皇帝们在接到前线频频战败的战报后,是希望希望诸葛亮能显一次灵的。
◇ 图为《至治新刊全相平話三国志》书影
到了这时候,诸葛亮的官方形象基本成型。后来,随着民间小说演义的流行,诸葛亮的民间形象得以进一步丰富和神化。比如“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在这一时间段内登上历史舞台。甚至在民间形象里,诸葛丞相不仅神机妙算,预知未来,还能撒豆成兵,挥剑成河。比如《三国志平话》中就写诸葛亮南征蛮夷,被波涛汹涌,瘴气密布的泸水拦住去路,只见诸葛亮抱过古筝弹了首曲子,泸水就立刻变得风平浪静,空气清新了。后来,在蜀汉攻打孟获时,干脆让诸葛亮发明了风火轮,孟获直呼:“诸葛亮非人,乃天神也”,甘心下马投降。哪怕是最后向天借命失败,诸葛亮也是魂归天界位列仙班,在天上暗中庇佑着蜀汉。甚至在这本书里,写到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想进攻蜀汉。结果,诸葛亮在天上直接给司马懿送去了书信,警告他不要打蜀国的心思,本来司马懿还不愿意,诸葛亮直接一声大喝,吓得司马懿唯唯诺诺地应下,直接退兵,再不敢侵犯蜀汉。
◇ 图为电视剧《三国演义》周瑜死前说:既生瑜,何生亮?!
不过,人们为了进一步衬托诸葛亮的高大形象,觉得还不够。那些和丞相同时代的人,就要适当的进行贬低了,比如和诸葛亮同样足智多谋的周瑜,在历史记载中本来是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战,到最后却成了诸葛亮的功劳;后来诸葛亮还利用周瑜善使奸计还小心眼的特点,占领荆州并让主公刘备拐跑了孙权的妹子,致使周瑜恼羞成怒被活活气死,临死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实际上这些桥段都是杂剧小说编出来的,为了让诸葛亮变得伟光正,周瑜就不得不牺牲一下当个奸诈小人了。
前面说过,陈寿在《三国志》里给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评价就十个字“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实事求是的说,这个诸葛丞相啊,并不擅长打兵打仗。不过,现在诸葛丞相在人们眼里已经成神了。既然是神,那神怎么能有他不擅长的东西呢?所以,诸葛亮很快有了“古今第一军事家”的地位。其实,历史上关于诸葛亮和韩信到底谁是“兵家第一人”一直都有争议,元朝有一部热门剧目,叫《玉清殿诸葛论功》,在这部剧里,作者帮人们分清了大小王。这部剧里讲的是宋太祖修建武庙,供奉十二位古代名将,名将排名有先后贡品的质量自然也不一样,各位名将都像争第一把交椅,可是看看自身实力实在和韩信、诸葛亮没法比,就主动到后面去坐小孩那桌。
◇ 图为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给刘备讲述天下大势
可是韩信、诸葛亮则不一样,他们都觉得自己能领到头一号贡品,二人毫不相让,最后只能自报履历,把自己一生的战果讲出来,结果自然是诸葛亮口若悬河,说的韩信心服口服,让出第一的位子。于是,诸葛亮“古今第一军事家”的名号彻底敲定。在这些故事的影响下,元末明初那个叫罗贯中的人编纂了一本《三国演义》,把原来诸葛亮“发明风火轮”这种过于离谱的东西删掉,并把“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奇谋妙计,全安在诸葛亮身上。在这些文艺作品的影响下,才造就了咱们今天广为人知的诸葛亮形象。
◇ 图为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其实,千百年来对诸葛亮的造神运动,某种层面来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人的集体心理。首先是对智慧的极度崇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智"的地位极高,想象空间也很大,无论是他对于对手的预判,还是算得几百年的身后事,所反映的都是我们需要一个能洞察一切,算无遗策的智者形象,来满足对智慧的终极幻想。另外,推崇诸葛亮也满足了人们对完美偶像的心理需求,因为每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每个民族都需要偶像,诸葛亮他有“隆中对定三分”的智慧、有辅佐少主的忠诚、有家无余财的清廉、还有事必躬亲的勤政,这一切使他可以成为中国人的完美偶像。只不过这个偶像虽然也叫诸葛亮,但他和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已经相去甚远。
再往深了讲,不论是历史学者还是咱们普通人,在看历史的时候为啥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了解历史人物的“黑暗面”?这是因为真实的历史从来不是什么童话故事,真实的历史人物也从来不是什么神仙下凡,毫无污点。千百年来,不论朝代如何更替,这天下姓甚名谁。这人性是不变的,只要是人,他就是复杂的。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一个人,一个史家能做到不虚其美,不隐其恶,那就非常不容易了。
原标题:《诸葛丞相:“爱我,你就下来陪陪我” | 循迹晓讲》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