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死正在吸血的蚊子,真有危险吗?

原创 儿科严医生 儿科严医生
说来也怪,人类对小动物的疼爱和怜悯,从来没有施舍过一丝给蚊子。而那些伤人、吃人的动物,却有着萌萌的卡通形象,有的甚至还成了企业的吉祥物。
那些没人爱的蚊子和蟑螂,也许正因为太卑微,所以生命力惊人,适应能力极强,繁衍速度极快,压根不在乎人类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人们普遍被蚊子叮过,所以每个人都厌恶它。以至于,当看到蚊子落在身上,我们本能的反应是一巴掌拍死。
你是否想过,拍死正在吸血的蚊子,它的口器是否会残留在人体皮肤中?会不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接下来,我将从蚊子的叮咬机制以及相关研究出发,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01
蚊子如何咬人?
世上的雄蚊并不吸血,它们还能像蜜蜂一样,在采食过程中为植物传粉。吸食血液的蚊子,都是雌蚊。
雌蚊原本也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生,但为了繁殖后代,雌蚊必须从冒死吸血,利用血液中的蛋白质和铁合成卵黄蛋白。不过,从没见过有人赞美这种母爱。
其实,雌蚊不是用嘴咬,而是用“针头”刺入皮肤。这段视频生动展示了蚊子吸血的过程,如果你能坚持3分钟看完,一定会叹为观止。
,时长03:10
吸血过程包含好几个阶段。 雌蚊选定目标后(这个过程挺复杂,不展开),会悄然降落。
首先工作的是两根带锯齿的“上颚”,以每分钟大约30Hz的频率刺穿皮肤,穿透时间通常持续不到10秒。
之后是探测阶段 ,蚊子通过移动口器在皮肤组织中寻找血管。 在皮内搜索过程中,蚊子会注入含抗凝剂、血管扩张剂和麻醉剂的唾液。
找到合适的血管后,就开始吸血阶段。
整个过程持续约1.5~4分钟,蚊子会吸取大约1~2微升的血液,对人体来说,这点血液丢失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吸血前注入的约0.5~1纳升唾液,可是惹了大麻烦。
正是这微量的唾液,引发了皮肤局部的红肿、瘙痒,甚至严重的过敏反应。更棘手的是,唾液中还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如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黄热病毒、乙脑病毒、疟原虫等。
目前,我国广东部分地区流行的“基孔肯雅热”,也是由带毒的蚊子传播。
02
轰走它or拍死它?
轻弹驱赶
蚊子的口器纤细而灵活。在吸血过程中,蚊子若受到干扰(如,敲弹周围皮肤,引起震动。不是直接弹蚊子),它会迅速缩,然后飞离现场,几乎不会发生“口器断在皮肤里”的情况。
拍死蚊子
如果在蚊子吸血时将其拍死,它很可能来不及缩回口器,极微小的口器会残留在皮肤内。不过,人体能将这类异物吸收。
时机关键
实验证据显示:如果能在蚊子刚插入口器、尚未分泌唾液的前几秒内将其驱赶,可有效减少局部皮肤反应,降低病原体传播风险。
若蚊子已叮超过10~20秒,不论是驱赶还是拍死,其具有感染风险的唾液已经完全注入,此时的处理方式影响不大。可见,早赶有益,晚打无用。
额外风险
拍死蚊子时的强力挤压,可能会将蚊子体内携带的病原体机械性压入皮肤。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但并非不可能。
200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个罕见病案:一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因拍死携带微孢子虫的蚊子,导致微孢子虫通过皮肤进入体内,最终引发致命感染。
这位57岁女性,既往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糖尿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泼尼松及英夫利昔单抗。入院前6周,她出现乏力、肌肉与关节疼痛、极度虚弱及发热,最终卧床不起。
肌肉活检发现她感染了一种名为Brachiola algerae的微孢子虫。这种病原体主要存在于蚊子的肠道和排泄系统,其孢子可存在于蚊子的肌肉与脂肪中,从没在蚊子唾液中发现过B. algerae。
该病例首次证实了B. algerae可引发人类深部肌肉组织感染。尽管给予阿苯达唑和伊曲康唑等治疗,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在住院第4周去世。
因为B. algerae不存在蚊子唾液中,所以作者推测其感染途径极可能是:感染了B. algerae蚊子叮咬患者时,被患者拍死。拍打过程中,带有B. algerae的蚊子组织被挤压入患者皮肤穿刺口,引发患者感染。
这个病案提醒我们:即便是“拍死蚊子”这样的日常普遍行为,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风险。
这里的特定情况是指:蚊子携带了特殊病原体+吸血时被拍死+被叮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03
总 结
健康人群,不必担心拍死蚊子带来的风险,但建议轻弹驱赶,这样更安全。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疗,HIV感染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肝肾疾病等),请尽量克制“拍死吸血的蚊子”的冲动,以降低意外感染的风险。
对所有人而言,蚊子带来的真正风险是其唾液中可能携带的病原体。所以,预防感染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怎么打蚊子”,而是事先做好防蚊措施,比如使用驱蚊剂、蚊帐等等。
参考来源
https://www.pbs.org/video/deep-look-mosquitoes/
https://www.mosquitomagnet.com/articles/how-mosquitoes-bite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109631/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