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故事:健德门,元顺帝就是打这儿跑的

点击标题下方“凌洲业话”蓝色字体、
北京的地名儿中带门字的很多,因为老北京城的城门多,所谓“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光这些加在一起就二十座了,何况还有南海子的大红门、小红门、西红门等等。当然这些门大多数都没了,只剩下地名儿了。您坐一圈儿地铁二号线,不但能看全内九门,还有后开的复兴门、建国门跟和平门。但您要是坐一圈儿地铁十号线,就能看见有一站叫健德门。
健德门就在德胜门外,地面上还有一座健德桥。这个健德门不在内九外七皇城四之列,也可以说它不是“老北京”城门,因为我们常说的老北京是指明清北京城,内九外七皇城四的格局就是形成于明代。健德门与德胜门名字相似、位置相对,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不过健德门更早,无人见过它的真容。这内九外七都是解放后拆的,见过它们的人如今还有不少,而健德门是元大都的城门,消失于元末,距今七百多年了,可不没人见过吗?
北京号称六朝古都,后五朝还是连续的、而且是距今最近的,即辽金元明清。元朝建立后不久,忽必烈把都城迁到北京,废金中都,建元大都。大都城共开十一门,只有北侧是两座,其他三个方向都是三座。元朝朝廷在北京待了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的部队攻破了。带兵攻克大都城的、就是评书《明英烈》里那位“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徐达。国都被迫,元朝末帝: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就跑了,退回蒙古继续称帝,史称北元。
展开全文
残存的北元势力也是明朝早期最大的敌人,所以为了防止北元的侵袭,徐达特意加强了城池北侧的防御,因见北侧城内地势空旷、不利于防守,故此徐达下令将城池北垣向南移动了五里,在今德胜门一线重建城墙。后来永乐迁都时,北京城并非完全新建,而是在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的。北侧使用徐达所建城墙,南侧城墙也向南推进了一公里左右,相当于城池整体进行了南移,同时将十一门改为九门。别的都不提,单说元大都时期北侧城墙上的两座城门,靠东的就是健德门。
名字的由来,有人说是出自《易经》,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中各取一字而得。其实这并不准确,健德门是出自《周易》,取“乾者健也,刚阳之德吉”之意(元大都十一门的名字都是出自《周易》)。元朝时,健德门是元军出征北上的必经之门,后来所谓的“老北京九门走九车”之说:出兵走德胜门、回兵走安定门的说法大概跟这也有点儿关系;其实还真未必,要是出兵去南方打仗呢?放着南门不走,非得出德胜门?然后再往南绕?这不吃饱了撑的吗?
当年北方多游牧民族,战事频繁,军队经常出入健德门(德胜门)倒是真的;而且元朝还有个上都,也称开平府,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健德门也是元朝皇帝两都巡行必经之地。此外,健德门不光出远征兵,还出逃兵,徐达攻打元大都时,眼看守不住了,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就带着老婆孩子、金银细软、“保镖保姆”出健德门逃回老家。值得一提的是:妥懽帖睦尔在历史上正式的谥号就是“元惠宗”,至于“元顺帝”之称、是明朝人给起的,大概是想让他顺从的交出江山吧?
健德门被废后,城门慢慢也就没了,逐渐也就被人们淡忘了。明朝迁都后改的九门,有的是原位置翻建、但名字没改,比如平则门(即后来的阜成门)、顺承门(宣武门)、文明门(崇文门)、齐化门(朝阳门)等。而健德门的南北位置变了,但东西位置没变,就是说:在新建城墙上、正对健德门位置新辟城门,名字也改了,即德胜门。此后、健德门这三个字消失了数百年,无人再提。但后来在此修桥的时候,有人考证出这个位置是元大都的健德门原址,因此给桥定名健德桥。
后来通地铁十号线,直接命名为健德门,这个古老的地名得以恢复。与健德门类似的还有安贞门,它是元大都北侧靠西的那座,安贞桥、安贞里等地名与它有关。如今地铁十号线上也有安贞门站。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关注我,更多京城文化与君共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